▲黄琴书寄澄海母亲侨批(批封)
记者看到,一封从新加坡寄给女儿郑丽卿的侨批中,批款分发给23人,寄批人还精心的在侨批末尾写上“新春快乐,万事如意”的祝福。浓郁乡情,跃然纸上,见证着海外华侨对乡土、家属的眷顾之情。
▲新加坡林宋发之母寄潮安侨属侨批
“现如今,手机下个单,一小时不到,快递小哥就上门取走了。在快递春节都不打烊的今天,很多人早已遗忘了那个苦苦等待一封家书的滋味”,张美生说,但在以前,邮寄渠道相对落后,批信延误时有发生,碰上急事心急如焚,却又无可奈何。在张美生看来,海外潮人通过“侨批”这种特有的方式,寄给国内的亲属除了批款和慰问外,还有一颗赤子思乡之心。
批款分发 先亲后疏留大头
在张美生编著的《潮汕侨批赏析》一书中,一封新加坡林宋发的母亲寄给潮安儿子的的侨批特别引人注目。寄批人虽然没有选用专用信笺或红信纸,但对亲友的关心慰问,还是体现出了满满的责任与当担。如此春节“压腰”,尊老爱幼,皆大欢喜。
记者看到,泛黄的信纸上,清秀的字迹饱含深情:批款寄了港币壹佰伍拾元,遵林母嘱咐,分给46位亲友作为新年腰金之用,在信末工整地写着分款人的姓名和金额。张美生表示,海外潮汕人,每逢年节总是寄上钱银,孝敬长辈,赠给亲友。该批信列明,分得最多者不过10元,少则只有1元,但区区一点心意也是侨胞心系故里、血脉相连的亲情情结。
据介绍,分发批款,是侨批的一项基本内容。所有批信,除特殊缘故偶生例外,余者无一例外地必定详细写明所寄批款赠送的具体人、数目,接批人和分送对象范围,从血统亲属,到姻亲系列,以至乡邻朋友,只有款额大小的差异,而凡与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,几乎无所不及。
分款的方法,包括对象、数额、顺序,一般都是上下有别,内外分明,有既定的程式及其内在的规律。先亲后疏,留下大头“以为家情之用”。但收批人应是赡养和照顾的一家之长,或至尊对象,比如说,祖母在,侨批往往不寄母亲收。母亲在,妻子只能是分款的对象,或家用款的保管人。
大红信笺 再苦再难勿相忘
“腰金无多,代为道歉也!”位于侨批末尾的这句话,道出了一位“番客”的无奈自责。年关又至,这位在异国他乡打拼的游子赶忙把手头有限的存银寄回家乡,在列明请收批人代为分送之后,又自觉钱少,愧对亲朋好友,只得在信末补上这句话。
“行情十分太苦,收薪极难”“非是有银不甘寄回,实是手头紧缺”。这封越南林来和寄给潮安杨御祯的侨批中,我们能看到华侨身在异域打拼奋斗的艰辛。该批寄于1933年,其时,林来和在安南谋生,困境比故乡好不了多少。尽管如此,华侨们仍心系家园,有机会就寄信“搭钱”、寄“番银”,赡养家人,甚至有一块钱也要掰成两半,一半寄回家中供作家费。
▲越南林来和寄潮安杨御祯侨批
“在顽强打拼、稍有余钱后,华侨便开始给家中父母妻儿寄信寄钱”,张美生说,每逢年关将近,是侨胞怀乡思亲心尤切的时候,他们往往都会用大红信笺写信并寄钱回家,侨眷们则翘首盼着从海外寄来的平安信和过年钱。一封封带着墨香的家书,一笔一划,直抵心门,记载了海外侨胞的奋斗史,是华侨“爱国爱乡”精神的体现,这是一份看得见、摸得着的情感礼物。
【专家点评】
张美生:
透过侨批上这些感人的年味故事,让人看到的是出洋华侨对家人、故土的那种深入骨髓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。每一封侨批,都是独一无二的,都蕴含着灯光下手写家书的温情,是恒久不失的思念情感。
侨批来自民间,是维系侨胞与家人经济和情感的纽带,更是近一个半世纪的社会变迁和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历史见证。一封薄批,几句嘱言,再加若干辛苦钱,这些连接海外华侨与祖国侨眷的两地书信,贴近生活,从金融价值到社会价值,承载着丰富的侨批文化内涵。
(来源:汕头日报)
▌更多阅读
❶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为实现新定位新目标新任务贡献智慧力量 | 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隆重开幕
❷在新征程中展现政协担当作为 | 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胜利闭幕
❸一图读懂|汕头市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
❹一图读懂|汕头市政协常委会提案工作情况报告 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